阻燃面料网,免费提供专业的阻燃面料产品、资讯、知识、供应商、生产厂家等等

阻燃面料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阻燃资讯中心

阻燃资讯中心

草木的芬芳 印染了时光

城南二哥2022-11-14 16:45:27阻燃资讯中心438来源:阻燃布料_阻燃面料网

  一捧花瓣、一束草叶,翩然飞落于皎洁面料,和它紧紧相拥,直至身躯融化,留下斑斓印痕。

  这一如诗意象,幻化为中国汉字,即为“染”。它的三个部件——“水”“九”“木”,传神解读了这项传统技艺的精髓:由植物提取染料,故从木;上色离不开水,故从水;上色须反复进行,故从九。

  印染,一种古老的技艺。千百年来,印染技术繁复推演,迭代更新,唯有一点不变,那就是始终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往昔

  华夏云裳明亮

  中国纺织技术的产生时间,有实物可考的是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黄帝、尧、舜时期,已是“垂衣服而天下治”。

  商周时期,上色技术浮现,所用染料提取于矿物与草木,着色方式为手绘(涂染)、绘绣并用、浸染。

  周代将服饰颜色作为“礼”的重要内容,专设“天官”“地官”“秋官”等分管染料生产与上色,并将染事分为四季,《周礼·天官》有载“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同时规定,帝王与百官的服饰等,均需按照等级制度,染绘相应的色彩与纹样。《左传》说贵族们“衣必文彩”。

  秦汉之后,模板印花开始浮现。模板又分为凸纹与镂空两种。凸纹模板类似于印章,捺印于布料上。镂空模板是将花版放置在面料上,用刮板或刷子往镂空处涂抹染料,使色彩漏于面料,此即型版漏印。“夹缬”技艺由此演变产生,即用两块雕镂相同图案的花版,将布帛对折夹在中间,然后浸入染液,染液从镂空处渗入布帛,去版后,布帛上即显现对称花纹。

  此时,上色已基本采纳植物染料。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记载57种,清代《雪宦绣谱》浮现了704种。

  由于夹缬所需花版木质讲究、雕刻不易,南宋起,逐渐被成本低廉、制作简便、花纹精细的桐油涂竹纸所取代,纸版漏色技艺渐成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绞缬(扎染)技艺浮现,它是在布帛上将需要染花的部分用线缝绞后抽紧,或捆扎、折叠成各种形状,浸染后拆开。因绞扎折有防染作用,白色花晕便自然展现。

  蜡也是很好的防染剂。秦汉以降,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将蜂蜡或石蜡加热融化后,用刀或笔点画于布帛上,上色后去蜡,便形成白色图案效果,此即蜡缬(蜡染)。

  唐代发明了用石灰与豆粉调制成浆进行印染的技术。将型版漏浆后的布料浸入染液,再经刮浆、洗涤,彩色布料上便现出白色图案,此即灰缬。假如染液系用蓝草提取的靛蓝,就会呈现独特的蓝白相间效果,即通称的“蓝印花布”。

  19世纪末,外国资本挟带工业印染技术进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印染工业开始萌芽。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生存空间急剧萎缩,惟独在中小城市、农村与百姓家中,尚能见到它倔强的身影。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传统印染技艺得到了复苏与爱护。

  扬州

  曾是印染重镇

  地处沃野的扬州,种麻织布、养蚕缫丝的历史悠久。扬州丝绸早在周代前后就成为贡品,汉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据《中国实业通志》载,“扬都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之饶,履衣天下”。唐代,扬州的丝织、真皮、制衣等业,在全国手工业与对外贸易中均居鳌头地位。《嘉靖惟扬志》云:“唐广陵郡贡蕃客锦袍二十领、锦被五十张、锦袍二百领、独窠细绫十疋……”

  宋代,扬州制麻织布非常繁盛,苏轼曾在《次韵苏伯固游蜀冈赠李孝博奉使岭表》一诗中写下“绿渠浸麻水”“家家机杼鸣”之句。元代,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写道:“来到一个名宝应的大城镇。居民……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面料……”清代及民国初期,扬州绸缎业相当兴盛。民国十年编修的《江都县续志》载:绸缎业岁销银币约四十余万,布业约一百五十万。

  织造业的繁盛史,也是印染技艺的华彩史。自古就是中华经济文化重镇的扬州,留下了无数描绘云裳丽色的诗篇,比如“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自摘园花闲装扮,池边绿映水红裙”等等。而笔触为细致的是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扬州上色,以小东门街戴家为,如红有淮安红,本苏州赤草所染,淮安湖嘴布肆专鬻此种,故得名。桃红、银红、靠红、粉红、肉红,即韶州退红之属。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即古之油紫、北紫之属。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如桑初生;杏黄、江黄即丹黄,亦曰缇,为古兵服;蛾黄,如蚕欲老……”

  上色需要大量植物,《明史·吃货志》载:“洪武时置蓝靛所于仪征,种青蓝,以供染事。”

  清代中期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衰微、扬州交通优势的减退,扬州印染技艺长进放缓。但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传统印染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至晚清时,在染缸里用土靛、花草上色,仍旧是扬州染坊的日常图景。至民国初年,扬州共有染坊10户。

  民国元年、民国三年,在中国领先接纳西方印染技术的浙江绍兴帮来到扬州,先后开设春生、锦城洗染店,采纳洋靛上色,且洗、染、烫俱做。从此,扬州印染业浮现了中西染法并存的局面。至新中国成站时,扬州共有中染店12家,西染店25家。

  在民用印染业蜿蜒进展的同时,扬州工业染织也在清末开始了蹒跚前行。1911年,泰县林友业、李祥与、李祥泰合资在姜堰镇创办泰纶布厂。1916年易主。1930年改称泰县工场泰纶元记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染织配套,职工1000余人,生产各种粗细色织布,为当时江苏省棉花纺织织印染业十大工场之一。

  今日

  草木芬芳再绽

  时代车轮滚滚前行。1956年,扬州洗染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市区计有72家染店,部分中染店合并新站为“扬州印染工场”,挂牌地点在观巷19号“游德大”染坊原址,回口百货公司领导,1964年更名为扬州印染厂。

  从此,扬州印染沿着两条路径持续进展。一条是以扬州印染厂为龙头的工业印染业,主要从事大批量色布、印花布等生产资料的印染;另一条是开设在街头巷尾的大大小小的洗染店,特意为民众提供生活服务。

  街头洗染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许多家庭购买尺幅较宽而又耐磨的白大布,赠洗染店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裁剪成衣物。衣裳穿久掉色后赠店重染,又似新衣普通亮眼。

  扬州工业印染在70年代末引进了国外现代化的上色印花设备,进行了“大换血”式的技术改造。但由于体制机制、经营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扬州印染厂于21世纪初被迫歇业。

  离开工厂后,一些从事印染设计与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难舍情结,办起了个体印染工作室,加入到民间印染的行列,祝洪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她站足传统印染技艺,凭借自身积存的美术学问与印染设计专长,开发出一条艺术印染之路。2021年6月,她的“拈花染草文化创意工作室”入驻扬州三湾“运河非遗体验馆”。从此,扬州传统印染再度进入人们视野。

  走进这间工作室,一股植物清香扑面而来。抬眼四望,五彩缤纷的印染布料、新颖别致的印染文创,件件悦目吸睛。而引人注目的“家当”,要数那一字排开、绽放着蓝靛花的染缸了。

  “染料是有生命的,当它太过繁忙,便会‘累’,任你放什么面料下去也不再着色,这时就得让它歇息一会,谓之‘养缸’”。说这话时,祝洪萍的目光专注而深情。

  工作室的墙上嵌着一句诗:“染一湖风月,留一锦斑斓。”这是古老绝艺的精当表达,更是未来愿景的幸福期许。

AAAGHRTYJYITLUY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