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面料网,免费提供专业的阻燃面料产品、资讯、知识、供应商、生产厂家等等

阻燃面料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阻燃资讯中心

阻燃资讯中心

孙瑞哲: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书写新型工业化的锦绣篇章

城南二哥2024-01-19 10:12:44阻燃资讯中心126来源:阻燃布料_阻燃面料网

  12月19日,中国纺织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大会上发表《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书写新型工业化的锦绣篇章》的主旨演讲。本报特将讲话全文发布于此,与读者分享。

  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书写新型工业化的锦绣篇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3年12月19日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都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武汉是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化的重要开端;也是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重镇。今天我们相聚这里探讨纺织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大的政治,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纺织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兼顾短期之“形”和长期之“势”,在产业现实、时代潮流、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审视现状条件、把握趋势特征、理清规律方向,探索方法路径。

  一、纺织新型工业化的现实基础与当前情况

  (一)纺织新型工业化的现实基础

  中国纺织工业与新中国共成长,是党领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中,行业与时代同频,以创新为引,融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构建与之匹配的体量规模和供给体系;融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助力弥合城乡差别与区域差距;融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持续创造物质财富、树立文化自信;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融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合作共赢;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制造强国建设走在前列。

  1、稳字当头,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中国纺织制造产业能力与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2013至2022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从4850万吨提升到超过60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广,高性能纤维总产能占世界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20~2022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连续三年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对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增长贡献率超过50%。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不断强化,在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实处见效,纺织行业是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

  衣食住行,以衣为先。纺织行业深刻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影响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时,我国人均纤维消费数量和结构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3万美元时的水平。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9.8%,对于提供就业机遇、创业机遇意义重大。行业直接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发展直接惠及“三农”是兴边富民产业。

  3、高端引领,纺织行业是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

  从产品、产能走出去到品牌、资本走出去,行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据统计,过去十年中国纺织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金额达60亿美元,约占行业对全球投资比重的50%。从2000年到2021年,全世界人均纺织产品消费量从9.2千克增加到15.2千克,中国对增量的供给贡献率为83%。生产、生活、生态联动,行业在集约发展、融合创新中实现着要素升级、流程再造、场景延展、价值重构。

  聚焦“科技、时尚、绿色”,产业内涵更加丰富。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纺织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纺织行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46%提升到2022年的1.02%。2022年纺织行业规上企业R&D经费535.1亿元,增长3.82%,在29个制造业中位居第13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102家,占总数的5.6%。截至2022年底,我国纺织行业有效专利总量达30.4万件,12项中国纺联金奖专利近二年累计新增利润7.8亿元。行业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取得新突破,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的国产化率已超50%。

  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2022年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达14.6%,高于全国13.1%的平均水平;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纺织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53.6%和46.1%,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2.8和1.9个百分点。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柔性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行业在低碳转型、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取水量、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关键指标持续下降。2022年,我国循环再利用化纤产量超过500万吨,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产业组织更加集约。目前,中国纺联在全国试点的纺织产业集群有210个,覆盖企业总户数超过20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万户。形成了柯桥、盛泽、常熟、虎门、海宁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品牌国际化、集约化步伐不断加快。在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有6家涉纺企业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2023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有4家纺织企业入选。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大量涌现。

  总体看,纺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现实基础。

  (二)纺织行业当前运行情况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行业顶住现实压力,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型工业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纺织企业发展预期及信心稳步改善,行业综合景气位于扩张区间。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测算,三季度纺织行业综合景气指数达到55.9%,为2022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前三季度,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4%和83.8%,均高于同期工业水平。1~10月,全国规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2%。1~11月,纺织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均有收窄;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达1259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1.5%,增长率在16类商品中排第2位。1~10月,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行业在推动内需消费与经济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同时,产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一方面,地缘政治深刻影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显著上升。世界经济进入BANI的时代——Brittle(脆弱)、Anxious(焦虑)、Nonlinear(非线性)、Incomprehensible(费解)。全球经济处在下行周期,疫情“疤痕效应”的全面消退仍需时间。经合组织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9%,2024年将放缓至2.7%。未来的不确定正在削弱全球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685.6亿美元,同比减少8.9%。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为1233.6亿美元,同比减少9.2%;服装出口金额为1452.3亿美元,同比减少8.6%。另一方面,行业正处在产业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1~10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5%,利润总额同比减少5.5%。1~11月,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0.9%。直播电商等渠道内卷加剧,一些为流量刻意压低价格的行为,对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压力。

  化解现实压力,需要立足全局、面向长远看问题。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投资。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是我们行业发展的底气与根基,空间与势能。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从实际出发,务实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二、纺织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

  (一)纺织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

  纺织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融入时代大势,全球竞合,适应新的条件约束,构建新的产业联系。

  1、融入全球经济,新型工业化是全球发展的工业化

  所有国家和民族已被卷入世界发展体系中,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据全球贸易观察(Global Trade Flow)数据测算,2010~2022年,全球中间品出口额增长83.8%,占全球出口比重从50.9%升至57.5%。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链的依存度不断提升。《2023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发现,自2000年以来,潜在瓶颈产品(极少数经济体出口的产品)的出口额和份额快速增长,从占贸易总额的9%增加到19%。国际分工颗粒度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要素分工。全球价值链合作成为纺织行业的主要形式和必然选择。行业的新型工业化是在互融互通、共创共享中的工业化,整合全球资源,开展全球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全球发展。

  当前,全球化正在开始新的故事。国家地区间力量对比的改变,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影响,赋予行业新型工业化新的内容。

  一是地缘政治下的工业化。地缘政治加速变革,一些国家推行所谓“去风险”,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导致全球生产体系割裂和技术对峙加剧。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限制措施同比增长14%。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到欧盟《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聚焦材料供给、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引发全球产业链结构急剧调整。安全因素和信任机制嵌入新型工业化进程。受涉疆法案影响,2010~2022年,中国棉制服装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份额占比从33.9%降至12.9%。行业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安全形势。

  二是格局调整下的工业化。国际制造格局加速调整。发达经济体制造回归。美国制造业投资迎来所谓“超级周期”,从2022年底的1332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5月的1943亿美元。另一方面,全球纺织产业链呈分散化、多元化布局趋向。2018年到202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36.6%急剧下降到24.7%;在欧盟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33.2%下降到32.3%;在日本市场进口份额中的占比从57.8%下降到55.4%。同时,越南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11.7%上升到14.9%;孟加拉国纺织品服装在欧盟市场进口份额占比由14.3%上升到15.9%。行业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竞争格局。

  三是价值共创下的工业化。世界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区域化发展态势。墨西哥首次成为美国大进口来源国。截至2023年8月,世界贸易组织累计收到595份关于区域贸易协定(RTA)的通报,361个RTA正在生效。以“一带一路”倡议、RCEP为代表的区域布局为全球包容性增长构筑新空间。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IMF《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系紧密,有望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约2/3的贡献。行业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市场环境。

  2、融入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是创新驱动的工业化

  当前,新技术革命呼啸而来,全球知识体系、创新生态发生重大变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技术创新在21世纪前20年间年增长率达到13%,2020年专利占前20年专利总和的12%。科技创新引发动力动能转换,带来领域赛道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支撑。

  首先,在跨界融合中,科技创新塑造新的产业边界。

  当今全球较为成熟的5500多个学科领域中,接近半数具有交叉融合性质。大跨度、大纵深的创新融合加快产业边界消失和应用场景延展。线上与线下一体推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科技与时尚高度集成、国际与国内协同发展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材料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使得万物可织的趋势更加明显。2022年,碳纤维在全球体育休闲、风电叶片领域的用量分别达到2.4万吨、3.47万吨。以可穿戴智能纺织品、卫生医用纺织品为代表,行业与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航空航天等领域加速融合。

  其次,在前瞻布局中,科技创新构筑新的时空体系。

  未来产业具有科技与产业的双重属性,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连接现实发展与未来愿景,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显著区别。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国内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地区围绕元宇宙、量子技术、人形机器人、通用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内容,陆续出台专门政策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发展轨道和产业形态正在形成。比如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生物基材料等技术重塑着从原料到产品、从制造到回收的产业全生命周期;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柔性神经接口等技术延展着产业发展空间、应用前景。

  新型工业化是技术—市场—产业三维框架中的工业化,提升现实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产业知识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正反馈。

  ,要知识强基,基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基础理论是衍生产业创新和积累竞争优势的源头。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3年GII排名第12位,2022年专利申请量占到全球的47%。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明显,特别是传统产业、底层技术存在明显短板与弱项。从中科院技术结构图谱2022的两方专利主题覆盖度看,日本份额高的领域为纺织和造纸机,达到33.8%;我国的优势重点集中在数字通信领域,机械工程、材料、生物科学、纺织等领域的技术焦点所占份额很少。中国纺织发展进入无人区,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抢占前沿制高点、赢得未来主动权,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必然要求。

  第二,要资本赋能,科技金融激活创新资源

  资本是创新的血液。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科技金融”置于金融支持的“五篇大文章”首位。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6%,远高于一般贷款增速。科技、产业、金融开始深度协同。但与需求相比,我国创新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问题突出。以基础研究为例,我国总体投入强度为6.3%,远低于英美15%的水平。纺织行业创新资本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第三,要市场驱动,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创造

  创新的价值在于应用转化。目前我国创新资源存在“孤岛”现象,专利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有研究表明,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在30%左右,其中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产业化率仅为3.9%。而美国、日本、德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达到80%。我国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引导挖掘专利价值,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跨越科技创新“后一公里”,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有效联动、深度融合。

  3、融入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是实数融合的工业化

  数字经济已成为主要经济形态。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41.5%。算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夯实数字底座。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超1.2万亿元。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数实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特别在“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加持下,生成式AI正向着全民化、通用化、纵深化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与范围改变创新创造范式,构筑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积累1亿用户Instagram用了两年半,Facebook用了四年半,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Gartner预测2026年超8成企业将使用生成式AI。到7月底我国累计已有130个大模型问世;预计2023年我国AIGC市场规模约170亿元。多模态、跨模态AI为提升生产力带来全新机遇。Github Copilot将开发人员的效率提升55%;BCG顾问使用AI后工作质量提高40%。根据ARK研究,2030年生成式AI将使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4倍以上。AI正在推动时尚领域设计研发、市场运营、电子商务导购、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提质增效,展现出一定的替代效应。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在未来3~5年内可为时尚行业增加1500~275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AI大模型正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法工具、操作系统和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国产大模型在能力上存在两年以上的差距。据凯捷统计,美欧日制造企业AI应用普及率达到28%~30%,而中国仅为11%。要把握时间窗口,加快形成大模型技术的中国方案,在行业场景的应用融合中不断重塑产业优势和未来竞争力。

  我们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要发掘数据价值。2022年全球数据量暴增到80ZB;麦肯锡预计2025年数据跨境流动对全球GDP的贡献将达到11万亿美元。生成式AI的发展,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的统一,使得数据要素在新型工业化中价值更加凸显。数据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数据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数据质量的高低,不只取决于数据范围的广度、更取决于数据使用深度。数据市场蓬勃发展,数据资产化进程开始加快。8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将作为无形资产或存货被纳入财务报表的“资产”项。地方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截至11月底,各试点地方数据知识产权已登记数量超过3000件,质押登记融资金额达到17亿元。我们要做好数据资源积累,提升管理能力,充分挖掘与发挥数据价值。

  第二,要关注规则变化。数字创新正在催生数据安全、虚假信息、算法偏见、平台垄断等新挑战,形成商业伦理、数据权属、使用限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新问题。数字经济关系产业安全,网络空间体现国家主权。2019年,联合国《数字相互依存的时代》报告开启了全球数字治理之路。全球规则深度博弈,各国政策密集出台。截至2022年7月底,全球包含数字贸易的全面协定已达120个,涉及约70%的WTO成员。人工智能治理在全球成为热点。7月,中国出台首份监管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10月,美国白宫发布《安全、稳定、可信的人工智能》行政令;11月,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上28个与会国达成首个全球性AI声明《布莱切利宣言》;12月8日,欧盟就全球首部涉及人工智能监管的法案《人工智能法案》达成临时协议。规则塑造未来。新型工业化需要坚持规范发展,需要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4、融入绿色经济,新型工业化是责任导向的工业化

  绿色发展是全球共识、时代要求,体现着社会演进、产业变革的趋势与方向。全球范围内要素资源、政策资源、创新资源、市场资源都在向绿色发展聚集。欧盟委员会10月24日发布促进清洁技术投资的政策举措,预计2021~2027年间欧盟总预算的32.6%将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支出,计划推动欧洲在2050年成为全球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10月18日,法国议会通过《绿色产业法案》,促进生态转型,加快实现法国的再工业化。全球消费者开始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维度审视价值,做出决策。德勤调研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年轻群体对于绿色消费意识觉醒程度更高。

  一是化解资源约束,循环经济成为重要模式。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从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到回收再利用,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与商业模式正在形成。据测算,到2030年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4.5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产出。中国2018~2021年,包括废旧纺织品在内的十大再生资源回收规模逐年增长,2022年回收规模达到37067.7万吨,相比2018年回收规模增加4909万吨。循环成为刚性约束。欧洲6月通过《关于欧盟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决议,引入数字产品护照,计划2030年进入欧盟市场的纺织品都要耐用且可回收,7月提出“废弃物框架指令”修正案,要求引入纺织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生物经济正在改变从原料到产品,从制造到回收的供应链环节。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预测,2030年,OECD国家在生物制造方面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在生物经济中的贡献率将达到39%。以1,3-丙二醇的生物制造为例,与石油路线相比,原料成本下降37%,二氧化碳减排63%,能耗减少30%。二手时尚平台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务,推动二手闲置经济发展。温州苍南县汇集全国半数以上纺织工业布角料,打造再生棉回收和加工基地。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截至2023年9月,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覆盖全球80%以上的CO2排放量、GDP和人口。以环境产品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开放报告2023》显示,2022年世界绿色进出口总额达8.84万亿美元,全球绿色贸易总额在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85%,绿色贸易规模占比稳定在20%~23%,绿色贸易正在加速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安全经济、绿色低碳、智慧高效、多元协调的新型能源体系也为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低碳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2021年至2022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1.2%,使得全球温室气体年度排放量创下57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纪录。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摆脱”化石燃料达成“历史性协议”写进文本。1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推动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这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二)纺织新型工业化的中国特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造业是发展的主战场、创新的根据地,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力量、关键所在。作为重要的制造部门,纺织行业处于向更高级的形态和结构跃迁的关键时期。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面向人民意愿和战略需求,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1、以人为本是纺织新型工业化的价值航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行业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去制造”“偏科化”的现代化模式,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对于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供给来满足居民的衣着消费需求;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到安全防护、交通工具、航空航天,万物可织,纺织行业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角落。推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全面现代化、满足多样化的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需要有充足稳定的纤维供应。这意味着中国纺织的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具有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的制造能力。在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条件约束”的同时,新型工业化还要满足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函数”。发展过程需要体现包容性,使工业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防止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疫情以来,受超预期因素影响,国内外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就业仅增长1%,不到2022年水平的一半。在国内,2022届高职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只有63%,远低于本科毕业生的74%。纺织行业是重要的就业载体,全球每8名劳动者就有1名从事纺织相关工作。中国纺织更是带动了全社会2000多万的直接就业人口,对于提供就业机遇、创业机遇意义重大。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创造更多层次、更大规模、更有价值工作的过程,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2、区域联动是纺织新型工业化的空间优势

  2023年我国工业百强县(市)中东部地区入围的县(市)数量达到68个;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45倍。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差异等原因,我国区域城乡间的发展差距明显。纺织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具有易切入、潜力大的属性,是弥合宽领域、多层次发展势差的有效途径。区域联动发展是行业新型工业化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首先是东西平衡联动。CEIC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西部15个省份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超过了东南亚地区。截至今年8月的前12个月里,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总额达到6300亿美元,远高于同期印度的4250亿美元、墨西哥的5900亿美元。特别是新疆依托资源与区位优势,成为纺织重要的制造基地与向西开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新疆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增长60.8%。随着新疆揭牌我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其次是流域协同联动。大江大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上下游经济互联、文化相通、生态相关。国家正以长江经济带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区域重大战略为重点,加快推动沿江、沿河省市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在新的政策框架下,流域经济上下游地区的纺织行业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有助于形成发展的协同效应。

  第三是城乡融合联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实现城乡要素跨界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现推广应用,优质要素资源向县域农村加速汇聚。纺织产业集群多集中于县城和乡镇,对于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围绕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产业合理布局将是行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

  3、文化自信是纺织新型工业化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美学价值、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品牌价值的重要源泉。快公司发布的“2023全球佳创新公司50强”榜单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均具有文化创意属性,其中4家与纺织服装相关。比如,以古怪大胆为特色的潮牌MSCHF,凭借“出圈”的服饰营销实现快速发展。年初推出的The Red Boot成为引爆网络的现象级时尚单品,一条搭配靴子的视频在TikTok上仅用24小时就实现了2000多万浏览量,50多万点赞。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国纺织发生发展的重要土壤,构筑着产业崛起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我们的新型工业化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工业化,是实现文化价值的工业化。

  价值创造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湖北的荆楚文化、浙江的宋韵文化、甘肃的敦煌文化,无论从历史的长度、地域的广度,还是从工艺的复杂度、民族的独有性来说,中华文明都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人类文化大观。随着国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业态融合快速发展。《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显示,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已达亿级。在广阔的时空维度下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赋能设计、创造体验、塑造品牌是行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

  价值创造来自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转化。随着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汇、生活方式与创意形态的变迁,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电子竞技等中国当代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构筑起以IP为核心的新的文化价值生态。社交平台高效引流,内容电商快速兴起。抖音用两年时间实现了2022年的1.2万亿元商品交易额。把握新经济、新平台的发展机遇,以内容与产品的统一强化文化的经济价值转化力,是行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4、要素流动是纺织新型工业化的活力源泉

  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成,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底层性、根本性规定。在全球市场、网络互联的语境下,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我国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行业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方面,以市场化为方向,加快破除阻碍要素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数据、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规范管理不断强化。今年以来,相继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政策,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生机活力。作为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民营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贡献了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遵循市场规律,推进资源协同、产业协同,是行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以全球化为方向,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今年出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发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等。大范围、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作为开放合作的全球产业,纺织行业与世界经济深度关联。整合全球资源、开展全球合作、服务全球发展是行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应有格局。

  三、纺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与探索实践

  以价值高端和发展高效为核心的体系调整

  融入新产业变革,行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为方向持续推进结构体系升级和关键创新。2022年纺织行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1.02%;规上企业R&D经费增长到535.1亿元,在29个制造业中位居第13位。

  材料创新。纤维材料正在加快向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方向发展。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实现国产化,性能质量稳步提升;阻燃、保温、导电、光导、抗菌、变色、防辐射等多功能纤维快速发展;聚乳酸、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等生物基化学纤维的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纤维、纳米纤维宏量制备、3D打印材料等前沿领域深入探索。

  制造创新。从线、带、绳、缆等一维加工技术,织、染、印花、涂层等二维加工技术,到复合材料三维编织、纤维3D打印等三维加工技术,加工工艺以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为方向快速迭代、持续升级。制造体系深刻变革。智能制造加速生产高效化、柔性化。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有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大杨集团服装大规模定制可4天完成交付;赢家智能车间的一条生产线可同时生产十几种女装产品;宁波慈星运用工业机器人将生产效率提升到20~30倍。3D打印在复杂设计、材料融合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博理科技超高速3D打印机可一小时内完成鞋子生产。生物制造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合成生物公司“缙绣生物”正以蚕产蛛丝突破生产成本瓶颈;凯赛生物以生物法制备长链二元酸,拓展低成本、绿色化的原料来源。

  产品创新。材料、工艺、装备的系统性创新推动着产品的科技感、体验感、价值性、功能性持续提升。可变色服装、功能性服装等大量涌现。迪尚集团联合宁波尚烯科技推出集抗紫外、抑菌等功能于一体的石墨烯改性产品;爱慕利用新型海藻纤维,开发抗菌防螨、可降解产品。技术集成、场景延展开拓新领域新赛道。行业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安全防护、交通运输、国防军工、新能源等领域。微米级材料编织的可置换人体主动脉人造血管、废旧蚕丝资源制备抗菌型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等高端医用纺织品持续涌现。复合材料应用在火箭、导弹、卫星、大飞机、汽车的结构制造上,推动轻量化高速化发展。在新能源领域,聚苯硫醚隔膜在绿氢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深蓝领域,全预警缓弹系泊缆绳、大规格超长深水系泊聚酯缆、轻质高强耐腐蚀深海定位用海工缆等绳网产品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平台创新。5G+工业互联网平台重构制造生态。凯邦锦纶、波司登、海澜等10家纺织企业,6家纺织服装、服饰企业上榜《2023年5G工厂名录》。数字平台泛在连接打通数据流,赋能中小企业。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服务超过100家印染企业,使得企业设备利用率平均提高11.2%。红豆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已接入设备20万台(套),纳入生态企业600家。AI平台引领研发设计范式转变。截至2022年底,全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8.3%,生成式AI正在高速渗透。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的DPI SPACE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创意数字化、设计智慧化。凌迪Style 3D提供了从设计到生产全链路的3D研发解决方案。凯赛将AI技术引入生物制造研发体系。营销渠道加速融合。2022年,常熟服装城市场线上交易规模超1000亿元。星图数据显示,2023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11386亿元,其中服装1370亿元占14%。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兴趣电商崛起。2022年SHEIN营收实现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4%。虚拟现实和元宇宙重塑着商业场景和消费体验。

  2、以区域协同和集群发展为内容的空间布局

  首先,表现为基于要素创新的产业布局调整。

  当前,生产要素的内涵、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算力、绿色能源、科技等新要素的应用重塑行业生产力分布。

  2022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中西部算力设施占到全国39%;在工信部发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西部地区大数据基地占其总体基地数的4.9%,是全国水平的1.8倍以上。纺织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融合,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东数西算的政策支持,算力枢纽、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正形成西部产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能源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富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比如,恒力在贵阳投资220亿建设产业园。在双碳战略引导下,产业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绿色能源前景广阔,西部在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具有更大的价值空间。截至2022年,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4075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91.2%,连续6次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能源资源成为西部产业后发优势的重要构成。

  科技创新是更大变量。比如,科技赋能棉业,使湖北实现“一钵一苗”到“一播全苗”的突破,很大幅度提升长江流域发展棉纺产业的潜力;巴贝集团以人工饲料代替桑叶,实现工厂化养蚕,突破空间结构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浙江绿宇纺织、溢达集团、即发集团等企业多路径探索非水介质染色技术,为印染产业布局探索着新可能。人工智能的应用,弥合区域人才差距。

  其次,表现为梯度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为重点,纺织先进制造业集群由集聚到集约加快发展。在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上海、杭州、南京等时尚高地和当前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苏锡通高端纺织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创意设计、服贸会展等内容,深圳数字时尚蓬勃发展;在成渝都市圈,成都全力打造国际时尚之都、消费之都,重庆将轻纺产业作为6个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培育。

  赛迪研究院选出7家“蓝鲸集群”,代表着全球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高水平,产业辐射170多个国家及地区,创新成果占全球的1/4,合计经济体量超4万亿美元。中国纺织有条件打造时尚的“蓝鲸集群”。

  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力。英国《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进入全球科创中心前20强的中国城市有10个,绝大部分为纺织集群的中心城市。“2023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榜单中,96个城市分布于大城市群地区。“数字百强市”榜单中,山东、江苏、广东三大纺织强省占总榜单的39%。以中心城市为支撑,集群正在形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N”的成果转化,“从N到无穷”的商业模式验证的发展生态。上海、宁波、重庆等地重点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围绕“大师、大牌、大事”构筑时尚话语权。首店经济、特色经济、数字经济、流量经济蓬勃发展。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承载新经济、新产业、新生活的复合科创空间,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资源磁场与发展引擎。

  另一方面,提升周边特色集群的支撑力。集群经济和小镇经济是纺织产业鲜明的特征,是产业发展的底座和基石。2022年54个“千亿县”,绝大多数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9个新增的县域中有6个将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集群产业特色突出。全球每5件毛衣有一件出自大朗,每4件泳衣有一件来自葫芦岛,每3双袜子就有一双产自诸暨大唐。围绕做精、做实、做深制造,集群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在完善产业平面分布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集群开始推进工业上楼、立体发展。比如盛泽产业园已经开始“织机上楼”、智能厂房改造。“工业上楼”在提升土地效率的同时,为装备升级、产能置换、业态创新带来新的空间机遇。上下楼成为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成本集约的立体格局正在形成。环境的改善、效率的提升,也为集群招商引智创造优越条件。

  3、以产品提质和品类创新为重点的市场创新

  随着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超大规模、多元化市场加快形成。中产阶层的增加,下沉市场的崛起,构筑着中国的增量市场。新生活观、文化观转化为新时尚观、消费观。行业市场创新与品牌实践深入发展。

  一是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从“不是A买不起,而是B更有性价比”的万能金句,到拼多多在美股的市值超越阿里巴巴,从全球奢侈品消费放缓到天猫把“全网低价”定为核心KPI,都反映出今年消费更加理性谨慎的现实。其中固然有短期经济环境的影响,但背后也蕴含着“平替”的市场趋势。从供给端看,随着中国纺织制造能力的提升,申洲、鲁泰等一大批优秀制造企业涌现,纤维品牌、制造品牌、供应链品牌、区域品牌协同并进、快速崛起。从消费端看,社交平台和内容电商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直连,通过市场教育,消费者开始更多关注材料、工艺等信息。比如康赛妮、鄂尔多斯羊绒等已成为抖音电商上优质产品的标签。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首次增加的店铺人气榜单中有大量白牌。1688严选主打大牌代工厂和产地源头产品,南通家纺、织里童装成为热销品类;抖音电商新设部门专职服务产业集群商家;淘宝天猫“千星计划”、京东“春晓计划”均扶持具有供应链能力的集群新品牌。优质制造、专业集群正在得到市场更多关注,形成品牌优势。衬衫老罗等一批新兴品牌崛起。

  二是观念创新推动品类创新。不同世代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群体记忆、兴趣偏好,构成了当前多元的社会认知与组织。比如数字游民、搭子社交为代表的新社会关系,城市考古、山野主义为代表的新生活方式。这些都推动着品类创新。

  近郊户外、城市露营等带动下,冲锋衣、工装裤、马丁靴、渔夫帽等集时尚与功能性于一体的穿搭成为流行。天猫“双11”期间,自行车整车、骑行服饰、骑行装备“骑行三大件”在双11销售涨幅均超100%。安踏儿童围绕艺术体操、舞蹈、形体训练等细分场景开发产品;“HOTSUIT”用3年做到暴汗服领域世界。从夏天的防晒衣到冬天的“光腿神器”、鲨鱼裤,围绕生活细节功能与颜值并举的产品成为新宠。圈层和亚文化是新消费群体的典型特征。环保理念、复古情怀等多元价值影响着消费决策。中国青年对“使用循环可再生材料”的关注度高达61%。受New Vintage风影响,太空镜、喇叭裤等“土味”复古元素再次流行。

  三是文化自信孕育时尚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在成为时尚创新的重要来源。2023年新中式服饰的市场规模达10亿级,近三年来相关产品GMV增速超过100%。中国设计开始走向时尚舞台中央。波司登推动中国原创设计与国际接轨,产品已在8个欧洲国家400多家品牌集合店销售。继“中国·女书”之后,“HUI”品牌在米兰时装周发布“木兰辞”系列。凯喜雅与“孔曰文化”联合故宫文创推出香云纱服饰,打造高端丝绸品牌“锦绣岁贡”。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发展,体验经济、元宇宙等持续拓展着产业空间。国货国潮崛起。《2023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显示,高达78.5%的消费者更青睐国产品牌。安踏、李宁、海澜之家、森马等入选“2023国潮品牌上市公司百强榜”。鸭鸭、雪中飞、雅鹿等国产羽绒服老品牌再次受到年轻人喜爱。唯品会数据显示,“双11”期间,雪中飞销量同比增长206%,鸭鸭销量同比增长77%。泉州推动“国潮泉州”优品出海“1+5”专项行动,打造外经贸一站式服务平台。

  4、以绿色发展和人权保障为落点的价值实践

  《毕马威:2023年全球CEO调查》显示,69%的全球CEO将ESG作为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将全面融入业务,确保企业的业务具有弹性,并能够实现长期增长。中国纺织行业企业关注理念与规则的变化,正在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产业特色的ESG体系,责任实践获得市场的认可。行业责任价值化正在形成,义与利的双螺旋进程加快推进。

  可持续创新实践。纺织行业推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在材料领域,2022年,我国循环再利用化纤产量超过500万吨。江南布衣计划到2025年,可持续原材料占原材料采购总重量比率达到30%以上。在生产环节,魏桥纺织智能化升级推动能耗降低35%以上,宏华深耕数码印花装备有效减少染化料使用和污水排放。以绿色能源为内容的动力创新正在纳入制造体系。申洲国际、鲁泰等一批企业采取绿电供能。浙江佳人新材料、福建华峰不断延伸废旧涤纶纺织品再生聚酯的产业应用。中国纺联发布LCA plus数字化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平台,帮助披露产品环境信息,优化产品流程。行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河南“巧媳妇”工程已成功整合培训70余万“三无”农村留守妇女,带动20万贫困家庭脱贫。行业面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以舒适便捷、安全防护功能为重点,开发无障碍服装等产品。纺织行业与国际组织在性别平等、保障人权、消除鸿沟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保障职工各项权益。

  绿色资产化。中国纺织行业正在提升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转变为绿色资产的能力,全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一方面,纺织行业正在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与碳交易市场。湖北是全国首批碳交易试点省份,也是早将纺织服装企业纳入碳交易名单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实践,湖北碳市场已累计实现成交量3.8亿吨、成交额92.9亿元,分别占全国试点市场的42.6%、42.4%。《湖北省2022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确定343家纳入湖北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的企业,涉及钢铁、水泥、化工、纺织等16个行业,其中包括武汉裕大华、湖北美尔雅、湖北孝棉、际华三五四二、稳健医疗(黄冈)等多家纺织企业。另一方面,行业在提升应用绿色金融工具的能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是绿色金融的热点方向。盛泽镇政府与苏州农商银行建立“碳信融”工作实施方案,创建“碳信融”企业白名单库,以金融创新助推纺织行业低碳转型方面;湖州推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覆盖纺织、化纤等9大重点行业。

  四、纺织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与主要原则

  纺织新型工业化既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趋势,也体现产业新的内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经验看现在,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发展看中国。行业需要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原则。

  1、坚持发展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制造业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劳动力就业的主阵地,是创新活动活跃、创新场景丰富、创新影响广泛的领域。即便在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足20%,但70%的技术创新与之相关。14多亿人口的生计决定了中国纺织只看微笑曲线两端不可取,“去制造化”的道路走不通。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发展弯路也警醒我们,制造业如果失去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就会丧失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制造的基础地位不动摇。

  2、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不能贪大求洋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产业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些地方“贪大求洋”“喜新厌旧”,背离发展实际将传统制造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三次产业间是有机整体,不存在高低之分。从全球看,产业已进入生态体系和价值网络的竞争阶段。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很难产生高度发达的服务。Shein、Temu在全球范围的成功根本上得益于产品的高性价比,得益于国内制造的有力支撑。要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产业间的共生关系,避免割裂对立,切实推动纺织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演进。

  3、适应极化分布特征,兼顾效率公平

  未来已来,但分布并不均衡。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演进,在多个维度上拉大差距、形成鸿沟。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呈现高度极化的特征,先发优势、马太效应明显。数据显示,全球创新百强机构贡献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技术创新,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司来自美国和日本。在数字经济领域,平台经济与网络效应,使得一家独大、赢者通吃成为常态。市场份额的机构,往往超过第二三名份额的总和。数字能力相对弱势的一方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风险。从资金、数据、信息基础设施等维度看,人工智能的机会将更多属于大型科技公司。我们既要把握关键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极化的特征分配资源,也要关注公平找到弥合差距包容发展的方法路径。

  4、推动开源开放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全球化、开放性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产业已成为复杂系统。传统的认知观念和理论框架不断被突破,新的认知与未知加速形成。发展呈现非对称和无规则性、多样化与不确定性。单纯依靠行业知识解决行业问题可能不再是优解,更多要以跨界视野、开源创新实现突破。研究显示,开放性平台能比封闭式平台创造高1000倍的价值。成立于2016年的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实现涌现式发展,估值达到45亿美元。要在新型工业化的建设过程中把握新机遇,需要开源开放,整合全球资源,开展跨界合作。

  5、适应知识生态调整,把握传播规律

  当前产业所处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知识膨胀、资讯涌流,多模态信息以指数级的增长冲击着我们的知识体系、挑战着我们的认知能力。信息过载已成为客观现实,真相的认知过程变得更为崎岖。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信息茧房、算法偏见等问题日渐突出,AI幻觉、合成信息等现象更加普遍。有研究发现,Twitter上超过五分之一与中国相关的推文疑似由机器人发布。在算法深度融入媒体的时代,产业需要在日渐增多的“噪声”中发掘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需要在注意力经济的语境下获得更多关注,形成有效链接。以信息支持决策,以内容创造价值,行业既要掌握市场变化、洞悉人心所向,也要掌握传播规律,了解算法逻辑。

  6、发掘产业文化属性,推动价值实现

  新型工业化是制造与文化融合的产业形态,既遵循工业发展规律,也遵循文化演进规律。不同于以往片面追求利润和效率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更有温度,更讲体验。文化的融入能将工业品变为工艺品,延长产品周期,提升价值含量。因此我们要从文化视角推动产业发展。要充分把握文化的生态属性。比如IP能衍生出众多产品组合和产业场景。2023年全球顶级授权商排行榜中,排名前五的时尚品牌的授权商品总收入达到420亿美元。要充分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蕴含着价值判断,影响着消费决策和未来发展。比如可持续和负责任已经覆盖原料、生产、产品、营销、品牌等整个价值链。近期国家对于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整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力与魅力要统一,颜值与价值要统一、利益与意义要统一。

  五、坚定信心、脚踏实地,

  推进纺织新型工业化实践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当前更面向未来,就如何开展明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明年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为行业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2月5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督总局四部门印发《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领会和把握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理解政策取向,将行业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部署和各项工作要求上。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奋发有为的状态,推进行业新型工业化实践。

  (一)固本兴新,完善产业体系

  1、夯实基础,提升现实生产力

  制造环节是产业的价值中枢、创新基石。发展先进制造能力,强化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锻长板、补短板,持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推动制造环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智能制造;打造绿色工厂,探索绿色制造新模式。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工业设计发展,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推进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完善创新设计生态。

  2、锚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探索以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和联盟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协作。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置于战略高度,培育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行业的发展应用。找到行业与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以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推动万物可织、产业融合,强化与国防建设、大健康、生物经济、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行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二)提质增效,拓展市场消费

  1、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壮大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纺织行业在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运动、国货“潮品”等领域的新消费增长点。推动产业与市场对接。持续完善展会生态、提升展会能级,扩大影响。顺应消费升级大势,以高效优质的产品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借助平台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深耕下沉市场,激活县乡消费活力。充分利用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支持政策,以有效投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行业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持续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创新贸易业态,发展跨境电商,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要巩固好美欧、日韩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中亚、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打造多元化出口格局。把握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的重大机遇,打造行业“走出去”的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用好国际展会等平台,组织企业走向国际。持续深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朋友圈;不断增进与跨国公司、外国商协会的常态化联系,稳定外资企业的信心与预期,推动“投资中国”在纺织行业落地落实。积极应对国际环境与地缘政治的变化,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

  (三)内通外达,优化空间格局

  1、在城乡融合中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强集群经济,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借助行业活动、论坛等平台,引导各类要素向集群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与创新要素分布、新兴业态发展相耦合,培养选树新材料、数字经济、大健康等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引领力的新型纺织产业集群。找到产业与“三农”工作结合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建设水平和治理水平提升,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2、在区域协调中,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把握各省市重视产业发展的政策东风,加强产业转移承接与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加快构建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东部地区围绕优质制造、科技创新、时尚品牌,不断提升引领力、贡献力;中西部地区将区域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挖掘贵州、广西、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和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平衡好本土发展和国际转移关系,在充分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同时,增强优质产业链的根植性和完整性,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四)德业竞进,涵养内生动力

  1、推动责任发展

  企业要在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确保就业稳定。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权益,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安全生产、全面发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契约精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更要敢闯、敢干、敢担风险,推动形成大中小融合、产业链协同的产业生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

  2、加快低碳转型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优化新型用能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强化绿色创新,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行业绿色发展服务平台,丰富绿色发展的工具和方法。打造集碳足迹核算、信息披露、认证、碳标签等服务为一体的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服务平台。推动纺织绿色低碳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完善。建立并持续完善行业ESG信息披露体系、ESG绩效评估体系和ESG能力提升支持体系。

  (五)光前裕后,推进认知工程。

  “人类用隐喻思考,通过故事学习。”在市场与行业的衍变中,如何在故事中找到未来,在常识中找到依归,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面对外部环境的风吹雨打,面对自我更新的痛苦挣扎,行业应该以改善预期和树立信心为切入点,加强产业宣传和舆论引导,讲好行业故事,以行业站位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1、强化研究能力,理清形势方向

  面对千头万绪,要将行业调研和统计分析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和重要决策依据。针对行业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关键问题,要常态化、多样化开展企业、集群和市场调研行动。增强对市场变化、科技趋势与全球形势发展的系统性研究、针对性剖析。统筹当前形势与长远发展,面向未来开展战略研究。通过生动具体的行业叙事,引导人们看到认识一个真实的纺织,未来的纺织,推动行业走出困局,实现变革。

  2、强化宣传能力,营造产业氛围

  在多形式展现行业应对外部挑战的创新实践的同时,要多渠道展现行业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价值贡献。做好行业宣传工作,推动社会对纺织、世界对中国纺织的认知重启。讲好行业故事,形成一批现象级的科技、时尚、绿色产品和实践,打造一批全球影响的大师、大牌、大事,以创新的高度来重新建立行业社会认知的高度、社会影响的高度。要正视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发展成就被划归到其他领域的现实问题,要强化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对产业发展、社会认知、商业和时尚话语权的推动作用。实事求是、认真梳理,重新定义我们的行业内容和价值。引导预期、构建信任、提振信心、坚定信念,树立信仰,营造更加健康的产业环境,为行业更高质量发展蓄势、鼓劲。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事业前景开阔,无限光明。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让我们努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厚积薄发,集腋成裘,携手共创行业新型工业化的锦绣未来。

AAA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1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