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姚县蚕桑产业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云南省大姚县以“兴产业、育能人、建体系”为主线,探索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民“三带四联”利益联结模式,打造蚕桑全产业链,织出乡村振兴“致富网”。
建基地,夯实基础兴产业。科学编制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蚕桑生产工作实施意见,组建专班强化统筹协调。整合资金、技术、人力、物力集中连片打造重点专业村,在大中、白石谷等蚕桑生产专业村实施蚕桑高产示范创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全县建成金碧、石羊、新街3个蚕桑生产核心示范乡(镇),大中、凉桥等41个蚕桑生产专业村,形成“大桥—凉桥—将军、大中—柳树—黎武—白石谷”2个蚕桑产业经济带,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和云南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202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8.8万亩,养种66279张,产鲜茧2766吨,产值1.6亿元。
推技术,科技支撑提质量。选聘村级蚕桑辅导员30名,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微信群、入户指导,编撰《大姚县蚕桑科技知识问答》等技术辅导教材,有效提高蚕农科学管桑养蚕技术水平。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农桑12号及14号、云抗1号等新品种,落实管桑“四项”关键措施和养蚕“三项”核心技术,推广省力化养蚕器械和智能太阳能杀虫灯、悬挂诱虫板替代化学防治等桑园绿色防控技术,桑园绿色生态防控示范在云南省内实现零的突破。全县小蚕共育率达99%、省力化蚕台应用率达90%、纸板方格蔟推广应用率达75%,蚕农养蚕技术大幅提高,优质蚕茧占比不断提升。
强合作,引领带动助发展。通过大户带、合作社带、企业带“三带”方式,带动全县脱贫户发展蚕桑产业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大户稳定桑园面积的示范作用、标准化生产的带头作用、新技术推广的引领作用、规模化经营的辐射作用,以大户带脱贫户共同发展。2022年,带动全县398户栽桑养蚕脱贫户户均收入11375元。引导组建大姚丰源蚕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家蚕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订种、统一配供、统一服务、统一交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服务涵盖全县7个乡(镇)、栽桑户11485户、养蚕户8496户,实现栽桑区域和养蚕户全覆盖。成功引进浙江大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大姚县注册成立楚雄大洋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蚕种订供、蚕茧收购、茧丝加工、蚕桑生产技术服务、蚕桑副产物开发利用。目前,全县从事缫丝、丝绸面料生产、销售的企业有2户,2022年实现产值3763万元,就地吸纳就业67人,人均月工资3960元,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300余万元。
创机制,利益联结促增收。依托企业和桑蚕服务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村级组织+基地(蚕农合作社)+农户(社员),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创新市场主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联产、联业、联股、联营,促使蚕农、合作社和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基地支撑、龙头企业统领、农工商协同、茧丝绸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联产,对有桑园或能栽桑建园的农户,通过合作社联产带动发展,推动8876户蚕农和企业抱团发展。联业,对有劳动力、有技术但没有桑园的农户,通过流转土地5000余亩给大户栽桑,转移劳动力470多人到公司或养蚕大户就业,实行联业带动发展。联股,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以小额信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实行联股发展,全县共入股200余万元,年内实现分红14.5万元。联营,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资源入股和到蚕桑基地务工,把脱贫户联在蚕桑产业链上,使脱贫户成为挣着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农民。2022年,全县直接从事栽桑养蚕的劳动力达3.1万人,养蚕农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6566户,占养蚕户的77.3%,其中农户养蚕高收入达20万元,户均收入达18830元。
AA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