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蚕桑镇会龙从“破茧”到“化蝶”
初秋时节,走进高坪区会龙镇硝厂村的蚕桑基地,只见翠绿的桑园染绿了山头,山坡下标准化养蚕室的架子上,小蚕正奋力啃食桑叶。
“今年夏茧质量非常好,一级蚕茧高达99%,每公斤可以卖到60多元,是近年来卖得高的价格。”尝到“甜头”的蚕农吴红云计划养殖今年的第四批蚕。
蚕桑产业是会龙镇的传统产业,100多年前,当地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严禁任何人、任何理由砍伐桑树。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该镇家家户户栽桑养蚕。前些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当地蚕桑业发展不温不火。
2021年,高坪区将打造会龙镇蚕桑基地写入“十四五”规划。会龙镇、村两级依托“依山傍水靠田”的村情特点,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当年,该镇引进南充大为农业有限公司和四川腾弘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目前,该镇栽种桑树5000余亩,年可养蚕约1.5万张,产茧600吨以上。
2022年,《中共南充市高坪区委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再次明确打造会龙镇蚕桑基地。
桑树从原来长不高、产量低的711更换为如今叶片大、产量高的强桑1号;蚕种从原来一张出茧65斤提升到90斤左右;养蚕方式从秸秆到方格蔟……这些年,会龙镇的蚕桑产业不断提档升级,成为该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采取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统筹、农户广泛参与的方式,会龙镇300多户村民实现了家门口有钱赚的愿望。
“6月25日引进了第三批小蚕,如今快吐丝了。”村民王筠有着30余年养殖经验,今年4月被聘为蚕桑基地的技术员。8月26日上午,他正在蚕群中挑选将要吐丝的熟蚕,把它们放到方格蔟上。
“蚕子每天要喂三次叶子,早上4点起来撒石灰消毒,6点喂早上餐,12点半喂第二餐,下午6点半喂第三餐。”吴红云介绍,现在聘请了养蚕能手担任技术员,蚕子很少得病了。
“家门口就业,能够照顾家庭,年底还有分红。”王筠如今每月有2000余元务工收入。
会龙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小蝶介绍,该镇按照“一核两片”发展规划,以硝厂村、石门楼村为中心,打造区域蚕桑基地,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修建标准化养蚕室,统一进行集约化代管、科学化养殖,制定相应奖励机制,调动农户养殖积极性。“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在深度挖掘蚕桑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标准化桑蚕养殖,打造一村一品专业养殖村,坚持走农旅融合之路。”
AA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