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纺机”第三届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举办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机遇,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棉纺织行业也在一步步进入自主创新新阶段。
12月12日,以“科技•融通•聚变”为主题的“天门纺机”第三届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在湖北武汉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周开斌等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地方协会、学会、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领导和专家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本届大会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武汉纺织大学联合主办,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冠名,立达(中国)纺织仪器有限公司、日照品特裕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棉纺织专业委员会、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景慎全主持。
科技是生产力。今年中国纺联正式发布《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对新形势下纺织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方向与新要求。对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表示,一是破除禁锢,让科技创新在传统领域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必须通过持续有效的科技创新,保持产业地位强大稳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适应、引领多元化消费需求,并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二是优化机制,让科技创新更加务实与高效。要继续坚持“四个面向”,重点围绕建立纺织科技国际竞争优势、保障棉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形成“顶层设计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完善科技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三是敢为人先,勇于创立传统领域新赛道。一方面,要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与世界的产业规模地位相匹配,形成创新能力的“引力场”,催生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创立新赛道,开辟新领域,引领新需求,实现新领跑。
“湖北省棉纺织产业优势突出,2022年营业收入1533亿元,同比增长8.4%,占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45.6%。”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周开斌表示,本届大会在武汉召开,对于当地的纺织产业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纺织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列入湖北省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之一,出台了《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以创新为动力,以三品战略为抓手,提升行业供给水平,以供应链为切入点,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印染为突破口,补齐产业链短板,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棉纺织传统产业中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引领性产业,谈及科技创新及行业科技共同体建设,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王杨俊表示,一是产业要关注基础研究,打赢关键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作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根基,对提升棉纺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根本支撑作用。二是行业要助力科技融通,跑出科技转化加速度。搭建多层次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融通网络,促进科技在垂直领域、不同产业链跨领域的融合创新,让科技与产业在加速融合中跑出加速度。三是棉纺织企业要聚焦未来变化,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棉纺织企业要聚焦时代变革,关注市场需求,要围绕尖端性、前沿性领域超前部署,要聚焦纺织相关生物经济,大健康医用纺织、生态纺织,关注创新原料、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方向,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着力加强未来应用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努力延展棉纺产业科技边界,开辟棉纺织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智能制造是纺织行业实现提档升级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信息化更是必然趋势,需要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技术创新来化解纺织企业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伦进表示,作为并条机的专业生产厂家,天门纺机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自从天门纺机大力推广双眼自调匀整并条机以后,棉纺企业纷纷响应,纱线质量显著提升。公司倡导“并条工序全自调匀整”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应用和认可,推向市场的TM11、TM13、TM15、TM17、TM19系列并条机,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现已成为纺织家族的主力产品。今年,公司又推出了全新一代的T2、T3系列并条机,以“智并联.向未来,开创并条产线联动时代”的新理念引来全行业广泛关注。此外,公司即将建成的“生产制造柔性化,仓储物流自动化、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智慧工厂,将会为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提供装备基础。
“大量无序的短纤维只有经过纺纱后才能制成纺织面料,涡流纺纱、转杯纺纱、环锭纺纱等不同纺纱方法的纱线内部纤维排列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卫林作“纱线结构的演化与创新”的主题报告,介绍了纱线结构的演化、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他表示,理想的纱线结构是从外到内实现分层集聚,外部纤维应该紧密包缠主体、内部纤维应该充分内外转移。纤维初始模量影响三角区中内外转移效率、强制性收紧三角区会导致纱线内外都紧密,是影响理想成纱结构的两大瓶颈。
不同原料纤维成纱不仅受纺机、纺纱工艺影响,更主要是由纺纱原料自身性能所决定。徐卫林表示,开发热场分层集聚调控纺纱的关键装置实现三角区中热敏纤维的柔顺成纱;"预集聚+槽轮集聚+捻盘集聚”串联实现三角区中非热敏纤维的柔顺成纱;嵌入式复合结构纱创建了短纤维嵌入在长丝之间的大加捻三角区;嵌入式自捻纱——长丝消除无捻区,兼顾超柔与高强等。未来,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有机、无机纤维复合设计出特种纱线,通过改变纤维组分设计出不同功能特点的纱线,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纤维实现绿色环保“亲肤”纱线生产,同时亟需利用废弃资源实现低成本、循环经济的纱线生产技术。
在“棉纺织工程领域技术需求与展望(2024)”发布活动中,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纺织技术研究所所长、江南大学原副校长高卫东介绍了研究背景、优质高产技术、高端产品、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技术等。优质高产方面,高速高产精梳机技术可以优化分离罗拉轨迹和须丛搭接点,棉条质量在线监测及自调匀整,提高精梳机钳次,降低落棉率;多组分纤维精细混合技术可实现纤维束自动均匀混合,实现色纺纱及差别化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自动、精确。智能制造方面,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解决环锭细纱自动接头对减少纺纱厂用工意义重大;织造自动上了机机器人可以做到经轴、浆轴、织轴自动运输,自动上机、了机。绿色生产方面,推广应用稀土永磁电机,压缩空气制备与使用,少浆易退浆纱技术提升浆料的利用率,废纱(布)循环利用技术采用机械的方法将废旧纺织品进行开松、梳理使之还原成散纤维状态,并具有一定可纺性。
会上,还举行了《棉纺织技术》创刊50周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据了解,此次会议集“会、展、服”于一体,涵盖原料应用、品牌建设、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四大方向,同时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科技转换互动活动,除了开幕式、发布与颁奖活动,还包括“科技与前沿”板块、“自强与回顾”板块、“学术与应用”板块、“技术与创新”板块主题报告,以及CCTTC·科技巡礼展示等。
AA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