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云:“鸿雁人才”回故乡栽蚕桑
10月31日,走进花红柳绿,风景如画的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在村委会大门正对着的篮球场上,近20吨的蚕茧一袋挨着一袋,如红、绿、白镶嵌的图腾,占据了大半个篮球场。
一些年轻人骑着三轮车、摩托车、微型车、货车拉着又大又白的蚕茧从四面八方蜂涌而至,称茧处、结账处蚕农们笑得合不拢嘴,好一幅秋收的绝美蚕景图。
在篮球场的一角,松梅三组秦自辉数着红彤彤的百元大钞,晒得微黑的脸上露出了抑制不住的笑容。今年39岁的秦自辉告诉我们,他原来在浙江打工,如今父母岁数大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选择扎根乡村,继承父母的种养技术,开始深耕经济作物种植,具有“短、平、快”优势的蚕桑当仁不让成为他种植清单里的“宠儿”。
在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的指导下,秦自辉一上手就养出了高品质的蚕茧。“以前父母养的时候,高就是四五十元一公斤,今年我回来接手养殖,茧价一季比一季高,这一季晚秋蚕60元一公斤,每公斤比其他家的高出二三块钱。”秦自辉兴奋地说,“我家共承包了20多亩桑园,这季晚秋蚕养了16张,全部采完能够卖到38400元钱,全年养了60多张,预计能够卖到近15万元钱,比出去打工划算多了,在家门前干活,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
像秦自辉这样的栽桑养蚕“接班人”在祥云还有很多。近年来,祥云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的目标,聚焦人才振兴、产业振兴,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对接、乡情感召等方式,鼓励青年群体“鸿雁人才”回故乡、建家乡,以人才回乡带动资金回流、信息回传、技术回哺,有力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据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站长王加辉介绍,祥云县围绕人才振兴的要求,以“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建基地、强基础、壮支柱”的指导思想,本着“栽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加大蚕桑生产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塑料大棚养蚕等蚕桑生产技术,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县有10个乡(镇)、97个村栽桑养蚕,累计桑园面积达93975亩,其中桑园面积达1万亩以上的有5个村,桑园面积达1000亩的有31个村,从事蚕桑产业的农户达16000多户。涌现了一大批蚕桑专业户和养蚕大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园,曾经是石漠化严重、深度贫瘠的山地。随着“鸿雁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山绿、民富、产业兴的宏伟目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以前只有在古诗中才能领略到的这种恬静舒适、富足美好的农家景象,而今,在祥云县栽桑养蚕的97个村已成为一种常态。蚕桑产业已成为祥云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AAA
发表评论